生活科普:毅力有那么重要嗎?
來源:利維坦
發(fā)布時間:2021-04-30
瀏覽次數(shù):1222

其實無論毅力重不重要(當然,個人認為方向的選擇更為重要),堅持做某一件事能帶給我們類似于“雖然失敗,但是我盡力了”的無愧之感,這樣的過程能帶給人充實與幸福的感覺,至于成功與否則是另一碼事。換句話說,任何脫離了語境去單純談論毅力,無疑都是荒謬的。

這很容易讓我們想到那個著名的“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xù)不斷的努力。一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瘪R爾科姆·格拉德威爾(Malcolm Gladwell)在《異類》中的這句話可謂廣為流傳。但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按照“幸存者偏差原理”,也很好解釋這種現(xiàn)象——即,你只看到了毅力這一項,而忽略了復雜問題的其他因素相關(guān)性。

有人認為,通過磨煉學生的“毅力”,可以讓他們頑強地解決難題不言棄,提高他們的在校表現(xiàn)甚至是彌合長期存在的教育差距,但這一觀點幾乎沒有任何證據(jù)基礎。

對此你可能感到十分震驚,畢竟人人都聽到過類似的說法。毅力無處不在,當你讀到這篇文章的時候,它早已風靡教育界?!耙懔︻A示著成功,它既可以被衡量也可以被提高。” 這十分地吸引人。

“毅力”之所以如此受歡迎,很大程度上要歸功于這一理念的提出者及布道者安吉拉·達克沃斯(Angela Duckworth)。她是賓夕法尼亞大學的社會心理學家,曾獲麥克阿瑟獎。多年來,她一直強調(diào)毅力的重要性,也因此得到了許多知名人士的響應。

2013年,達克沃斯在TED演講中(截至2020年8月,該演講的瀏覽量已接近2100萬次)以一種全新的方式去分析了學校成績等問題:“在教育領(lǐng)域,我們最熟悉的衡量標準是智商。但如果在學校和生活中的表現(xiàn)不僅僅取決于此呢?”

達克沃斯在其他場合也提出過類似的主張。在接受《紐約時報》的采訪時,她說:“我在實驗室發(fā)現(xiàn),這種測量方式比智商、SAT分數(shù)、身體素質(zhì)和其他無數(shù)項測試都要好,它可以幫助我們預知哪些人在某些情況下會成功?!?/p>

在她2016年的暢銷書《堅韌:激情與毅力的力量》(Grit: The Power of Passion and Perseverance)的封面上,寫著大多數(shù)公關(guān)人員做夢也想不到的宣傳語?!靶睦韺W家們花數(shù)十年去尋找的成功秘訣,”哈佛大學心理學家丹尼爾·吉爾伯特(Daniel Gilbert)興奮地說,“最終被達克沃斯找到了?!?/p>

真正的毅力:在2013年的TED演講中,安吉拉·達克沃斯解釋了在她的研究中,毅力的重要性是如何超過智商等其他教育成果的預測指標的,這表明了學術(shù)上的成功不僅僅取決于快速學習的能力。? Ryan Lash在達克沃斯的網(wǎng)站上,你只需要填寫一個包含10項內(nèi)容的量表就可以在三分鐘內(nèi)測測出自己的毅力值,比如“我有始有終”、“我很勤奮,且從不放棄”、“新的想法和項目有時會讓我從之前的想法中分心”以及“我很難對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的項目保持專注”。

對于每一個問題,你都要選擇“非常像我”、“一點也不像我”或是介于兩者之間。完成后,網(wǎng)站就會給出你的毅力值評分。滿分為5.0的測試我只得了2.4分,這顯然太低了。在這個測試中,會同時對兩種不同的勇氣“子因素”進行測評:耐性,即人們在面對挑戰(zhàn)時不會氣餒的程度,以及興趣的穩(wěn)定性(有時也被稱為激情),即人們對一件事不會三心二意的程度。

達克沃斯和同事們試圖將個人的毅力值與不同的生活結(jié)果聯(lián)系起來,進而觀察毅力是否比其他更成熟的衡量標準更能預示成功。例如,在 2014 年的一篇重要論文中,達克沃斯和她的同事對西點軍校學員、芝加哥公立學校的高中三年級學生和其他人進行了在線抽樣,發(fā)現(xiàn)正如論文標題所說的那樣:毅力預示著人們在軍隊、工作場所、學校和婚姻中會更為堅定。

(www.frontiersin.org/articles/10.3389/fpsyg.2014.00036/full)

在TED演講中,她認為毅力對于“面臨輟學風險的孩子”來說尤為重要——這意味著毅力不僅對那些尋求在“極具挑戰(zhàn)性的環(huán)境”(如西點軍校,頂級拼字比賽)中取得成功的人來說意義重大,在那些沒有特權(quán)或成就的人身上也同樣起作用。

? InspireMyKids美國國家公共廣播電臺(NPR)、《泰晤士報》(The Times)以及許多其他知名媒體幫助達克沃斯傳播了她對一些令人興奮的新東西的想法,這些報道顯然對達克沃斯十分有利。

達克沃斯的書一直很暢銷。奧巴馬政府教育部對毅力表現(xiàn)出了極大的熱情,《薩克拉門托蜜蜂報》(Sacramento Bee)2015年的一篇報道稱,加州的一些學校已經(jīng)開始給學生的毅力值打分。

然而,達克沃斯似乎從未明確表示過自己發(fā)現(xiàn)了一種增加毅力的可靠方法。在TED演講中,她說:“家長和老師們幾乎每天都會問我,如何培養(yǎng)孩子的毅力?怎樣做才能讓孩子養(yǎng)成可靠的職業(yè)道德?如何讓他們保持長期的動力?說實話,我也不知道?!痹?013年4月,她做了TED演講,5個月后,43歲的她就因“闡明了智力優(yōu)勢與人格特質(zhì)在教育成就中所起的作用”而獲得了麥克阿瑟獎。

關(guān)于毅力的作用,她最有力的說法尚未得到證實。自從開始這項研究,已經(jīng)過去了20年,人們卻仍未找到毅力確實有用的證據(jù)。毅力能告訴我們許多未知的東西,而且是可以被提高的。正如達克沃思和同事們在他們的第一篇關(guān)于毅力的論文中所說的那樣,人格心理學家已經(jīng)提出了一個看似相似的概念:盡責性(Conscientiousness)。

? HRDA盡責性是“OCEAN”人格模型(即五大性格特質(zhì),是現(xiàn)代心理學中描述最高級組織層次的五個方面的人格特質(zhì)。這五大人格特質(zhì)構(gòu)成了人的主要性格,譯者注)的一個組成部分。根據(jù)這個模型,人人都有五大不言自明的可測量特征:經(jīng)驗開放性(Openness to experience)、盡責性、外向性(Extroversion)、親和性(Agreeableness)和情緒不穩(wěn)定性(Neuroticism)。

該模型對人格心理學來說意義重大,因為它提出了一些很有價值的問題,研究人員隨后開始調(diào)查這五大特征的變化在多大程度上是由先天決定的或是后天造成的。2015年的一項薈萃分析表明,遺傳因素大約占40%,環(huán)境因素占60%。這也解釋了各種特質(zhì)與在工作、人際關(guān)系和其他環(huán)境中的成功是否相關(guān),以及在多大程度上有關(guān)。

達克沃思似乎很早就已經(jīng)意識到,毅力與盡責性有某些相似之處—而且兩者在某種意義上有所差別。如果說,被人們認為暗示著學生在校表現(xiàn)的毅力值僅占盡責性的三分之一時,它可能就沒那么重要了。

在2007年的第一篇論文中,達克沃斯和她的同事們提出了一個理論,即他們的新概念所衡量的東西有些不同:“毅力與盡責性在成就方面會產(chǎn)生重疊,但不同之處在于,毅力強調(diào)的是長期耐力,而不是短期強度。”事實上,“毅力測試題”中有些題目顯然是為了捕捉那些長期專注的元素,比如“我很難對需要幾個月才能完成的項目保持專注”。而在達克沃斯和她的同事們看來,這跟盡責性是扯不上關(guān)系的。

事實證明,幾乎從來沒有文獻支持這兩種觀點中的任何一種:毅力比盡責性更有用,或是毅力在軍事訓練、生理機能中的表現(xiàn)已遠遠不能用“傳統(tǒng)”方式來測量。達克沃斯曾說過,毅力比那些更古老、更成熟的衡量標準更重要,但這很難得到佐證。在她所列舉的例子中,毅力的預測作用并沒有與其最明顯的競爭對手——盡責性相比,也沒有表現(xiàn)得比傳統(tǒng)衡量標準更好。

那么這個概念到底該如何解釋?最全面的答案來自馬庫斯·克雷德(Marcus Crede)和他的同事在2017年發(fā)表的一份名為《毅力的紛擾》(Much Ado About Grit)的薈萃分析??死椎率且晃桓母锱傻男睦韺W家,他敏銳地意識到統(tǒng)計數(shù)據(jù)常常被誤用來支持不成熟的觀點。他把批評該領(lǐng)域中可疑的發(fā)現(xiàn)作為自己的使命,并對教育和工作表現(xiàn)出了濃厚的興趣。

克雷德和他的合著者認為,毅力和盡責性似乎衡量的是同一種基本概念。因此,他們認為毅力更受歡迎可能是“鈴聲謬誤”(Jangle fallacy)所導致的,人們會認為兩個實際上相同的東西只是因為名字不同而已。也就是說,如果達克沃思發(fā)表的研究表明,盡責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預測學術(shù)成功,那么其他研究人員肯定會翻白眼,說:“當然,我們早就知道了。”

但是達克沃斯通過一個吸引人的名字提出了一個看似新的概念,她似乎已經(jīng)從文獻的部分想法中獲取到了大量信息(這并不意味著是她有意混淆兩個概念)。美國全國公共廣播電臺(NPR)在2016年報道稱,達克沃思在回應這一批評時表示:她不反對把毅力看作是“盡責家庭的一員”,但它確實具有獨立的預測能力。

至于毅力的可培養(yǎng)性問題,目前還沒有太多證據(jù)表明存在可靠的、可擴展的干預措施可以提高自覺性或毅力。

這并不是說盡責性在人的一生中保持不變?!傲钊烁吲d的是,許多研究表明,盡責性確實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而變化,”著名人格心理學家、伊利諾伊大學厄巴納-香檳分校社會與行為科學中心主任布倫特·羅伯茨(Brent Roberts)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我,“它不僅會改變,而且通常會越變越好,盡責性會慢慢提高。當然,通過生活經(jīng)歷慢慢地、循序漸進地改變是好的,但可能無法給那些仍然‘缺乏動力’的青少年的父母帶來安慰。”(果不其然,在達克沃思早期的一篇重要論文中,一張關(guān)于不同年齡段的平均毅力差異圖表體現(xiàn)了這一普遍規(guī)律。)

當我給達克沃斯發(fā)郵件,告訴她沒有證據(jù)可以表明毅力和盡責性可以輕易被改變的時候,她說她不認為這些特質(zhì)可以“一夜之間”改變,但長期努力一定有用,她建議我去咨詢一下羅伯茨。但無論是達克沃斯、羅伯茨還是我接觸過的其他人,都沒有給我提供任何一項關(guān)于毅力在教育環(huán)境中具有足夠可塑性的研究,為何近幾年來它贏得了如此高的關(guān)注度,明明起初并沒有幾個人認為它能影響學生的在校表現(xiàn)。

克雷德和他的同事們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后發(fā)現(xiàn),一旦盡責性被考慮在內(nèi),毅力就不能預示學習成績的好壞了,而“堅持不懈的努力”這一子因素確實可以給取得好成績提供推動力。這意味著,在預示學習成績方面部分毅力值會比傳統(tǒng)的盡責性略占優(yōu)勢。

2018年,托德·卡什丹(Todd Kashdan)和同事在《人格雜志》(Journal of Personality)上發(fā)表了一項對來自世界各地的數(shù)千人進行了抽樣調(diào)查的研究,結(jié)果發(fā)現(xiàn):毅力與主觀幸福感、對幸福感的信念有中度到強烈的關(guān)聯(lián)性,而人格優(yōu)勢、興趣的一致性等與這一結(jié)果的相關(guān)性很低甚至呈負相關(guān)。毅力值的兩個子分數(shù)之間的明顯差異引起了有趣的轉(zhuǎn)折,而這也有可能會開辟一些新的研究途徑。然而,考慮到與毅力有關(guān)的其他問題,這仍不能真正改變整體情況。

2020年7月,《社會心理與人格科學》(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雜志發(fā)表了一項重要研究,試圖填補毅力研究相關(guān)文獻的一些空白。

特拉維夫大學和以色列阿里爾大學的研究人員陳·澤斯曼(Chen Zissman)和約阿夫·甘扎克(Yoav Ganzach)對大量具有代表性的美國人進行了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智力對教育成功的貢獻是毅力的48-90倍,對就業(yè)市場成功的貢獻是毅力的13倍?!迸c此同時,盡責性在預示成功方面的作用是毅力的兩倍。

甘扎克在一封電子郵件中告訴我,這項研究是第一次對具有代表性的樣本進行毅力值分析。總而言之,他持有這樣一種觀點:盡管毅力在某些非常具體的領(lǐng)域可能是有用的,但從廣義上講,毅力并不是一個能預示誰會成功或誰不會成功的重要指標,或者說,至少它沒有戰(zhàn)勝我們現(xiàn)在已有的衡量標準。

于是,一個顯而易見的問題就出現(xiàn)了:這是學校應該關(guān)注的事情嗎?學校管理者好像并不缺少其他選擇。正如克雷德在薈萃分析中指出的那樣:“學習技巧、學習習慣、適應大學生活和上課出勤率等與學習成績和記憶力的關(guān)系遠遠大于毅力,而且有可靠的證據(jù)表明,干預措施可以提高學生對這些概念的支持度(特別是在學習技能和習慣方面)?!?/p>

這也正是我們?nèi)狈σ懔Φ淖C據(jù)。如果你的演講題目是“學習技能很重要并且可以提高”的話,臺下一定會有空位,因為那樣的演講會很無聊。

所有這些都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理由,讓我們?nèi)ベ|(zhì)疑毅力教育,或是任何形式的努力方式,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美國教育不平等這一尖銳問題。但我想說,過分關(guān)注毅力可能對笨孩子們不太公平,因為這樣做反映了對不平等的表現(xiàn)和相關(guān)問題的狹隘理解。

毅力的概念之所以流行,大概是因為它誘人的承諾可以讓我們省去很多麻煩。要想解決兒童生活中不公平問題,就需要制定更大且更有雄心的再分配社會計劃。但考慮到21世紀的美國政治狀況,這些社會計劃幾乎不可能被實施。相比之下,毅力宣傳則成了一種權(quán)宜之計。

關(guān)于作者:杰西·辛格爾(Jesse Singal)是《紐約雜志》(New York Magazine)的特約撰稿人,播客《封鎖與報道》(Blocked and Reported)的聯(lián)合主持人,《快速解決方法:為什么流行心理學不能治愈我們的社會弊病》(the Quick Fix: Why Fad Psychology Can’t Cure Our Social Ills)一書的作者。文/Jesse Singal

譯/鈉鉀

校對/烏龍

原文/nautil.us/issue/99/universality/the-weak-case-for-grit


關(guān)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guān)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guān)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