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探索:無人駕駛汽車也有“羊群效應”
發(fā)布時間:2021-05-17
瀏覽次數:1114
科學探索:無人駕駛汽車也有“羊群效應”


圖片來源:Pixabay
心理學家早就發(fā)現,人們在了解同伴們行為后會改變自身的行為。計算機科學家最新研究發(fā)現,在一項自動駕駛汽車的實驗中,當編程自動駕駛汽車的人了解到其他編程者更愿意犧牲自己,讓編程的汽車撞到墻上,而不是撞向有危險的行人時,愿意犧牲自己的人比例增加了約三分之二。
研究人員指出,計算機科學家訓練機器人在不同情況下擔任人類的代理(agent)時,決策的社會成分往往被忽視。該研究證明,道德心理學家們長期使用的“電車實驗”情形存在問題,它無法展現出人類決策的復雜性。這可能會產生嚴重后果。
論文作者之一,該項目的首席研究員,南加州大學(USC)創(chuàng)新技術研究所(Institute for Creative Technologies)的計算機科學家Jonathan Gratch說,現有假設模型表明,人們在面對重大的生死抉擇時,想法與實際行動往往不同。人類的決策并沒有道德上的絕對性,而是“更加模糊”。


圖片來源:Pixabay
研究人員進行了4個獨立的模擬實驗,以了解人們作為無人駕駛車輛的操縱者,在面對生死抉擇時如何處理這種道德困境。前三個實驗重點研究人在自己和其他人遇到危險時的行為,在這種條件下,汽車被提前編程為撞墻或者撞向5個行人。研究者證明,被試會將自己受傷的嚴重程度和行人面對的風險大小作為決策的指標。行人受傷的風險越大,操縱者就越傾向于犧牲自己。此外,行人受傷的危險程度不必和操縱者一樣高,也能讓操縱者作出自我犧牲的選擇。


圖片來源:Pixabay
在第四個實驗中,研究人員增加了一個社會層面的影響因素,告訴被試在同樣的情況下,其他人會怎么選擇。在這種模擬情景下,知曉其他人更傾向于犧牲自己會影響被試的選擇,這一因素使更傾向于犧牲自己的被試比例從30%上升到了50%。但這種影響可能是雙向的,Gratch指出:“從專業(yè)角度來講,可能有兩種力量在拉扯。當人們意識到其他人不在意時,就會變得自私。而如果人們意識到其他人在意,這會讓他們做出不同的選擇?!?br> 這項研究對包括飛機、船只在內的自動駕駛交通工具以及人類編程的機器人都可能會產生影響。研究者認為,制造商必須了解人在生死攸關的情況下會如何做出決策。另外,自動駕駛的程序應公開透明,并且應該設計成在緊要關頭下可以將駕駛操縱權轉交給人類駕駛員,以供他們在危險發(fā)生前改變設置,這對公眾來說很重要。研究者還強調,立法者必須知道車輛是如何編程的。最后,鑒于人類傾向于遵守社會規(guī)范,研究者相信,與如何為自動駕駛汽車編程有關的公共衛(wèi)生運動可能會影響未來的車主改變他們的車輛設置,使其更傾向于選擇自我犧牲,保護他人免受傷害。
翻譯:張瀅
審校:戚譯引
引進來源:University of Southern California
引進鏈接:https://www.eurekalert.org/pub_releases/2021-02/uosc-wms022521.php


關注【深圳科普】微信公眾號,在對話框:
回復【最新活動】,了解近期科普活動
回復【科普行】,了解最新深圳科普行活動
回復【研學營】,了解最新科普研學營
回復【科普課堂】,了解最新科普課堂
回復【科普書籍】,了解最新科普書籍
回復【團體定制】,了解最新團體定制活動
回復【科普基地】,了解深圳科普基地詳情
回復【觀鳥知識】,學習觀鳥相關科普知識
回復【博物學院】,了解更多博物學院活動詳情
?
聽說,打賞我的人最后都找到了真愛。
做科普,我們是認真的!
掃描關注深i科普公眾號
加入科普活動群
  • 參加最新科普活動
  • 認識科普小朋友
  • 成為科學小記者